春节集体潜意识:关于过年的恨与爱

发布日期:2023-10-16发布人: admin阅读: 917

还有不到十天就过年了,这里我觉得很有必要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过年的心理。首先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早已是约定俗成的现象级信念了。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人感觉不到“年”的味道了,好像回家过年成为攀比、逼婚、大笔花钱等施压场了。那么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我们该如何重新拥有一个快乐、温暖、有人情味的春节呢?我今天和大家说道说道。

潜意识中的任务——逼婚

中国人的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意识以及个体的独立感是弱化的。这样很容易就会造成一个问题就是逼婚。曾几何时,我们都是从孩子过来的。在我的记忆中春节是我一年之中应该是最快乐的日子,因为有爆竹、有好吃的、有新衣服新鞋、而且弟弟妹妹可以聚在一起玩个够。说真的,我小时候对于压岁钱是最不看重的。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们慢慢开始走入社会后,过年这件事也许不单单成为亲人朋友简单的情感互动了。有了更多的目的性,年轻人如果没有伴侣在平时可以因为工作借口远离父母的催促。但是到了春节,有了足够的时间被父母唠叨和七大姑八大姨议论的机会了。

去年春节在某社交软件看到很多话题关于自己如何如何被父母逼婚的段子和故事。例如最奇葩的是一位母亲看自己的女儿年近30没有对象,一连给这个女士在春节安排了五场相亲,抛去拜年,剩下的时间全部在相亲。

还有甚至听说,家里有两个孩子都没对象,妈妈给大儿子相亲不成,接着让二儿子上。我一度怀疑,这是找真爱还是摆货上架呢?

很多人会感觉在过年被逼婚的感觉让自己感受到谈恋爱结婚就像一个任务一般,而这个任务就像是给父母交一张答卷一般。而父母也觉得只要孩子结了婚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那么到底孩子和父母是在给谁完成任务呢?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台湾学者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书中介绍,在中国目前生育文化和宗族文化下,一个人是不完整的,都不能构成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没成家的单身男女甚至会被认为是疯子和边缘人一样。他们在家族中基本是没有话语权的。而这个深层认知信念是被固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潜意识中,从而一到过年就会成为焦虑而集中爆发出来。

而年轻人纵然一百万个不愿意甚至恨透了这样约定俗成的文化,但是迫于集体认同,担心自己被标签上“不正常”而妥协。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明显,年轻人好不容易在城市建立的独立意识回到家中马上就会被同化。

但愿追求爱情这件事不再成为我们应付他人甚至完成任务的行为,让回家过年这件美好的事情重新回到它本来的样子吧。

不分边界的”八卦“——攀比

说完年轻人过年的特色之后给大家介绍另一个场景应酬与酒桌上的”吹牛“,春节是一个人际关系的集中地,中国式关系就会越来越凸显出来。中国式关系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面子”,一年不见的亲朋好友就在这个时候大家聚集在一起,不管关系好不好,先打听打听你最近做什么的。

之前做咨询的时候,一个来访者曾表态过,一年中他最发愁的就是过年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因为碍于面子,每次都是“空心”的走走形式。很多时候他甚至觉得还不如不去呢,可是不去又好像有种感觉不对劲,这样像流水走形式般的人际关系实在让他感觉自己没办法接受。常常在聚会中就有疲惫甚至逃离的冲动。这样的熟人关系还不如回家过年陪陪年老的爷爷奶奶聊聊家常有意思。

过年应酬中一方不分边界的“打探对方”,另一方“讨好”式的回应让本该温暖的旧情一点点就这样转变为冰冷冷的形式。

世界顶级礼仪大师威廉·汉森说:“善于观察的人,只用一顿饭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饭桌的确是不容易伪装的地方,你的品行、智慧、人际交往甚至生活态度都可从你吃饭的状态看出。

一个社会以人情伦理作为维系社群关系的纽带,或者说联结点,本身并无不妥。问题在于,人情联结点不分场域——不区分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而泛化。于是乎,那些应以规则作为联结点的公共生活,被人情架空。与之相反,公共领域的联结点,譬如体制、专业,也因泛化或错位到私人生活而带来种种问题。

但愿这本身属于温情的年味不要被这些除年之外的事情绑架,也希望可以尊重彼此同时希望受到伤害的年轻人也可以在过年的时候敢于把自己的愤怒和不满表达出来。这也是新年新气象的开始!相信你敢于把真实的自己和感受表露出来,你自然会幸福和好运当头照的!

文章作者:老K,未经允许不得抄袭


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02-2030 上海创智合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上海市闵行区昆阳路1508号2幢2层 沪ICP备2024052536号-1 上海世纪高端助孕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