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这个村的来头儿不小,不能不说的历史秘密……

发布日期:2023-11-21发布人: admin阅读: 308

中原腹地宝丰县大营村,地处北纬33度56分,东经120度。位于八百里伏牛山余脉浅山丘陵地带。南是娘娘山,西是锯齿岭,北边是绵延40公里的虎狼爬岭,东为开阔的平原,犹如凤凰展翅,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大营村辖七个行政村,总人口1.8万人。

大营村春秋时期已经有人在此居住生活。历史上大营之名与驻军有很大的联系。从562年北齐设兵在此,当时防御周寇,大营之名所始。

明朝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即1393年,明朝皇帝为平稳天下,开始把人从山西大槐树下,以军屯民屯的名义,向中原腹地迁徙。大营之名又从汝南镇改为大营镇。

清朝时期,大营镇隶属洛阳府汝州管辖,改名为丁屯里。当时是汝州的第一大镇,设有里长、地保,管辖74个村。乾隆五十年即1783年,左宗棠镇压甘肃回民起义后,挥师汝州进行军垦,包括大营在内设置72营盘。周边带营字的乡村大都是那时设置。同治皇帝三年即1864年。清朝亲王僧格林沁率兵追击捻军至此。由于粮饷不及时,逼迫大营人筹粮捐款,当时大营捐粮数担助军饷。僧格林沁以僧王名义颁发两块匾额以示谢意,一是悬挂于城南门的“深明大义”字样的牌匾,悬挂于北门的“指困助饷”的牌匾。

大营镇西高东低,三面环山,易守难攻。虽然没有名山大川,但也算一个好地方,属于战略要地。

北宋年间,大营地区陶瓷业非常发达,当时有“汝官歌钧定”汝瓷为魁之说。北至汝州,南至鲁山段店,中心在清凉寺的汝瓷窑群星罗棋布。从清凉寺到段店这一线,北宋的汝窑群拥有的窑工可达两三千人之多,规模相当可观。整个北宋时期制瓷业非常发达,瓷器又是北宋对外贸易的主要输出物品之一。

大营处在宛罗古道的要冲地带,这一点可从距大营较近的村庄名称便可想见当时的繁荣盛景。大营南的捞饭店,楝树店,浪店,段店,北面大店头,小店头等村落。大营村内还有赵家场,马家场,郭家场,骆驼场,骡马场等名称,这些都是因接待过往的商帮、旅客而得名。

那时的大营村人多地少,粮食仰仗南阳、唐河一带,食盐则由山西过往黄河经洛阳运来,把人们需要的生活物资从南北方向经由大营,输往各地,又把当地生产的瓷器经古道运往全国各地。大营村可谓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不过当时的交通工具靠人力、畜力,有牛车,独轮车等车辆以及骆驼队,骡马队等牲口,被人们称为马帮、驼队将南北的物资在这里集散转运。

这里流传有“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赚万贯”之说,从这句流传甚远的谚语来看,当时这里的商业相当繁荣。当时的宋王朝在这里设有巡检司,专管坑冶,所产出的瓷器已经远销重洋了。

金军入侵,北宋灭亡,宋朝王室南迁,中原战乱,池野凋弊,当地群众纷纷南逃。到金元时期,战事频繁,当地的百或死或逃,成了百里无人烟的地方。村落草莽丛生,荒芜炊烟。

明朝时局初定,洪武年间,以军垦民屯的移民政策从大槐树下众多人迁于此居住,此时这里才又逐渐繁荣。

明朝末年,大营绕不开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叫王之晋。字锡侯,生于万历二十年即1592年。卒于清康熙六年即1667年,其父亲王宾。其诰封文林郎加增兵科给事中。王之晋幼年时就非常聪明睿智,每一次小考皆能夺冠,在周围几十里范围内就已名声大噪。天启元年,考入进士,当时33岁,初任文安县县令。

文安县是当时权臣大宦官魏忠贤的家乡。魏忠贤当时可是权倾朝野,炙手可热。但王之晋并不盲从魏忠贤,虽责令其不负,但因王之晋清正不阿,无以中伤。到崇祯元年即1628年,魏忠贤势微,平时与魏忠贤有来往的官吏则受到连累,但是王之晋却安然无事。

王在崇祯二年调安肃令。四年之后去东亭县任县令。王之晋所任县令时期皆有政绩。1633年,授户部给事中,不久又升刑科右给事中。直到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攻陷北京,明王朝朱由崧南渡,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称“宏光”,当事人王之晋为兵部、刑部、户部三科给事中。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南下渡江。江南明政权垮台。当时清朝授王之晋为苏松兵备道副使。当时王之晋身在病中,因病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进入清廷为官,后来去安徽蒙城,顺治四年即1647年回到故里大营,畅游林下,读书教子有二十年。康熙六年即1667年去世,享年76岁,著有《门内琐言》一卷,《夙经》一卷,《讲学要语》《四巷》。梓刊家蔵,并行于世。

在大营村南净肠河南岸现在还有王之晋的墓碑。据碑文记载,他祖籍浙江,祖上自洪武初以军籍迁居大营。到王之晋时,他们家已成为大营的名门望族,家世显赫。明朝崇祯时为兵科给事中。他的府邸被大营人称为“兵部府”。

王之晋幼时流传这样的故事:

王之晋十三四岁时,正读私塾,经常到附近杜员外家叫杜员外的儿子一同去上学。有一天,王之晋偶然和杜员外的儿子到杜家楼上玩耍。时值盛夏,只见杜员外坐在太师椅上,跷着二郎腿,手中摇着蒲扇,正逍遥自在地乘风纳凉。尽管小王之晋天天来杜宅,但上楼还是第一次,站在楼上放眼四望,远近景物尽收眼底,连寨内各家小户的后院(厕所)都看得一清二楚。王之晋顺口问:“杜伯伯,您把楼盖这么高,什么都能看见,这对邻居可是有妨碍啊!”少年王之晋随便的一句话,让杜员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便说:“孩子!好好上学读书吧。你将来如果当官了升一级我就把楼扒一层。”想必杜员外也是随口一说,但小小的王之晋却记住了这句话。从此,他再也不往杜家去了,而是发奋读书。

当王之晋最后考取进士时,喜报传到家中,杜员外吓得目瞪口呆,拿出房契托人送到王家,自己带着全家老小,连夜走了。从此,杜宅便归王之晋所有。

王之晋官至兵部给事中后,权倾朝野,煊赫一时。大营西两公里牛庄村人牛金星也是辅佐李自成,驰骋南北,叱咤风云。牛王两家系老乡的情谊,两家联姻成亲家后,因家长里短渐生恩怨,为泄私愤成为冤家对头。

在这里面也有一个故事:

牛金星是明朝时的举人,有田产七八百亩,当时羡慕大营村王之晋家族势力,将女儿许配给王之晋的族兄王之观之子为婚。当时王家势力大,而牛金星家虽然是乡村大地主,但与王家相差甚远。因此结婚以后王家对牛金星家的女儿并不是以礼相待,牛金星女儿也因受气而郁郁寡欢,最后因气愤而死。

依封建礼法,妇女丧议,女方娘家人理应起支配作用,而当时王家势力非牛家可比。牛金星慑于王家的威势,对其女的丧葬后事,没有过多过问,本欲不置可否。怎奈王家对丧葬事宜从仅不征求自己的意见,而且办事过于武断,使牛金星倍感羞辱气愤难平,只是未敢露于形色。

女儿下葬之后,牛金星在王家吃过午饭之后,牛金星要返回自己家中,王家主人及仆人都要相送,以当时的礼法,主家送客,客转身拱揖:“称辞送”,主家方可返回。否则,主人硬着头皮也得相送,牛金星与王家主人边走边谈,也不辞送,王家仆人见主客亲家相谈甚欢,因忙于家里事务,皆返回王府而去。牛金星走到村外二里,见只剩王家主人一人,便猛地转身,超王之观的儿子狠劲扇他两耳光骂道:衣冠禽兽的东西,在这里,你奈我何,凭你们王家势力再大,上天你就是能摸到震天雷,有本事你尽施出来吧,我在家等着你!说吧扬长而去。

王家的人哪受过这般耻辱啊,拟借“灭门知县”的权威,伺机报复。宝丰当时属于全国的四等小县,其俸禄也薄,职位更低。王家的子孙都不愿意干,于是让家中一个得力的仆人就捐买个宝丰知县。当时牛金星得知县令就是王家的仆人,当然也知道他们的用意,自己行起事来小心翼翼,并与自己约法三章,不拖欠皇粱国税,不参与他人诉讼,不进宝丰县城。因此宝丰县令多次挑衅无门,也数次受到王家主子的责骂,心急如焚。

当时牛金星的外甥是大营北边十八里外的高湾村人,有田产一两千亩,县令逼其外甥赴县城完税,并将其扣押在监牢。

牛金星当然知道原因,挺身赴县里争讼,县令就将其外甥释放将牛金星投进监牢。外甥出狱之后,买通了监狱的狱卒来见牛金星,说要到上面去上诉。牛金星就说:向哪里上诉,你就是去京都诉讼,到处都是王家的势力,遍布朝野。并对外甥说:你回去,就告诉你的舅母,有庄田,我们却不能安然享受,要全部卖掉,你就拿这个款子去内蒙古买马返回。外甥不解其意,牛金星就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陕西山西一带酝酿暴动,其首领为李自成,你若买马返回,途经陕西,可将马匹悉数增与李自成,分文不取,我可希望得到生还。外甥谨记着牛金星的话一一照办。

李自成在陕西串联饥民铸造刀枪,准备伺机暴动。于是想建立一只骑兵,但是苦于没有马匹。忽然闻听贩马之人路过,马匹数量又非常可观,就非常高兴派人去接洽,愿买下一部分,牛金星的外甥闻听来人是李自成的部下,声称银两分文不要,愿将马匹悉数相赠。

李自成接见之后,问明了原委,李自成大惊说:相隔千里,我心之积虑,就被此人动若观火,可称为大智奇才呀!若得此人相助,大业必成。随将牛金星外甥敬若上宾,日夜操练人马,练成精干骑兵。随即昼夜兼程进入河南,直陷宝丰,救出牛金星。

李自成与牛金星畅谈大事,拟推翻明王朝,创建大业。牛金星就说,你所见所行非常精辟,才高志远,但其意志不坚,李自成惊然问道为什么呢?牛金星就说:“造反要杀官劫府。今日汝进城,兵不血刃,官府如故。是欲设招安余地?足见其智虑不纯”!李自成听到此言对牛金星心服口服。于是回兵攻陷宝丰杀知县,开仓济贫,而牛金星带兵返回故里,挖掘王氏族坟。

此后牛金星就随李自成攻克西安,攻陷北京,颠覆了明王朝。

义军攻陷北京后,王之晋逃往浙江,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组织流亡政府,任王之晋为兵部、刑部、户部三科都给事中。南明政府垮台之后,清政权稳固,授王之晋为苏松兵备道副使。时间不久王之晋病死。义军失败后,牛金星下落不明,后世恐受其累,子孙多有改姓者。

清朝建立初期,大营镇还有一个绕不开的大人物----吴垣,字翰宸,号云嶷。生于顺治六年1649年,卒于康熙五十六年即1717年。他系诰奉直旨之大夫吴宗孟次子。

吴垣少年时就有特异的品质,好学不倦康熙8年1669年,中举人。康熙24年成为进士,庶吉士。26年升检讨使。40年,参与修纂国史。康熙48年视学浙江,53年,晋侍讲学士。1715年康熙54年。退休适有北京密云之役,因吴垣暗悉戎事,上使之躬历其所。康熙五十六年,农历11月17日疾病死于密云工所,享年68岁,葬于大营东一公里外的宁庄东郊。诰封奉政大夫,翰林侍讲学士加一级。

翰林侍讲学士吴垣任检讨使时圣祖仁皇帝康熙。赐横批用米芾的字体赋诗一首。吴垣将诗刻于石板上,该石宽1尺2寸,长三尺。建阁奉世袭。河南巡抚汪灏提名“御书阁”。大营后人称为御书楼,现在为省级不可移动文物。

关于吴垣的故事也非常多。

相传吴垣在退休之后,在宫廷护卫护送下衣锦还乡。并享受当时与皇后和太子身份相同的半副銮驾仪仗。因为康熙对做过太子太傅的吴垣非常信任,因此在1703年的夏天的五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召内阁九卿于保和殿,恩赐御书,人各一副,吴垣得到了康熙临摹米芾的七言绝句一首:“风和云开晚照明,翠条深映凤凰城,人间欲识灵和态,听取新诗玉管生”。

相送的官吏和护卫队到了大营吴府之后,临别之际吴垣起身相送,送出没多远吴垣便声泪俱下:想当初,圣上对我犹如父母。告退后从京师回到家乡,再见到皇帝的龙颜,可是难上加难!就这样送走折回,折回再送。看到吴大人这个样子,相送的官员就说,这样吧:吴大人,我把这半副銮驾留下放在你的府上,看到半副銮驾,就如看到了圣颜,你看如何?多言相劝之后吴垣才止住了心中的相思之苦。

于是半副銮驾:金瓜钺斧朝天镫等十八般武器和下轿坐的太师椅以及肃静回避等宫廷仪仗等用物都留在了吴府。目前仅有的斧钺钩叉等十八般仪仗銮驾保存于汝瓷博物馆一楼!

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吴垣幼年读书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救下了遭受天劫的吕纯阳吕洞宾,吕洞宾非常感激吴垣,有数次渡他成仙而没有成功,吴病故以后,吕洞宾为了报答他的恩情,替他看了一个茔地。

这块坟地为兔子擂鼓鱼打锣之地。点穴之时由于野兔因受惊跳上鼓面,当时空中有一白鹤钓一小鱼飞到上边。因喧闹声受惊而丢下小鱼,恰巧落在了锣面上。参与丧葬的人认为此地是正穴位要破土挖掘,吕洞宾就嘱咐吴家人:要将墓穴砌成之后再下葬,吴家后人拟于次日准备妥当之时在入殓安葬掩埋,谁知桓河南岸有一关帝庙,就在半夜间将把庙迁过来,占住这穴位,吴垣墓只好在庙后重新挖墓开穴。

一夜之间关帝庙从河南搬到了河北,搬迁晚上,据传说两个村的耕牛都浑身是汗,累的趴下。

王之晋与吴垣二人身居高位。二人年龄相差五十七岁,两家皆为世家,在老家大营,其两座府邸又相距不远。被大营后人尊称为王寨和吴寨。两个宅院各占地数10亩。有高大的围墙和庞大的后花园。从大营西桓河五龙庙旁的五龙泉,当时河上有一围堰,建有一个大的水磨,借河水的冲击力磨面,为当时的大营镇上生意人提供了方便。修渠引水正是借这围堰水高引入大营寨,先进入王家的后花园。

王兵部府修成之后,就引此水为护城河因地势不平,需加整理,因此在当时的南门内三十米米处挖一条宽一米半深三米的鸿沟,犹如现在的运河,用青石封顶做路面。另外在王寨的西北角挖一个涵洞,让水通过鸿沟西方有片开阔之地,也就是王府的后花园,约五亩地稍大,因地势低,形成了一片湖泊,略加修饰,变成了一个小湖,景色非常优美,春天来的时候,春水清澈,鹅鸭喧闹;夏天来的时候荷花争艳,妩媚动人;秋天的时候荡舟采莲,歌声四起;冬天的时候挖泥掘藕,溜冰喜戏。这个地方也成了大营人休闲娱乐的圣地,被人们亲切的称之为藕坑园,把涵洞称作为马道眼。吴府建成之后,此水又引入吴府的后花园。百余年间两座府邸犹如两座小城,被大营的后人尊称为“双城”之美誉。

大营村地处宛洛古道的要冲。村里又出现两个炙手可热的人物,大营村不想扬名四方也不可能。自明清以后,大营的集市又繁荣发达起来。当时来到大营的人也是以山西陕西的人居多,经商的人也多,为了生意的方便,他们在比较集中的地方建起了山陕会馆,其中以社旗的山陕会馆为最大,大营做为当时的物资集散地,也建起了山陕会馆,现存关帝庙为省保文物。大营村里特别是古刹大会,农历二月初八是大营村南岭玄帝庙(天爷庙)庙会,二月十九是大营西门外西大寺庙会,三月初五是大营北5公里的神应观庙会。三月二十是大营东门外三观庙会,九月初九是大营东4公里祖师庙庙会。十月初十是大营西5公里中岳庙会。

这些庙会都以大营村作为中心,庙会之时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商家、匠人、杂耍艺人纷至沓来,场面之大,时间之长。会上一般都请有戏班一至二台,三台不等,延续三日。庙会之上,搭有神棚香案,山民村民们祭神许愿者甚多。人们赶庙会,巡游探亲者有之,购买农具生活用品者有之,纯玩乐开心者有之,庙会会场有数十里,山货花木,及其药材农具居多。

由于大营村位于宝丰、鲁山、临汝三县的辐射中心。加上附近有盛产煤炭,红土、黑矾,制瓷业和陶瓷瓷器,一直是农副土特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加上从南阳到洛阳的道路穿越此地,吸引了大批的外商客商和小商贩们来往经营,有一句老话说得好:吃不完的大营饭,住不完的半扎店。说的就是南来北往的客商从大营镇里吃过午饭,动身向北走,到了半扎街天色已晚就该歇脚住店了。

从明朝的隆庆元年即1567年,以食盐,粮食,山果木材交易为主,加上土特产品,饭店更是热闹非凡。到清朝乾隆年间,木材药材,干鲜果,山货等土特产交易丰盛,后来形成了四行,就是粮行、花行、瓜行、木材行;有八店:京货店、杂货店、旅店、饭店、酒店、药店、骡马店纸扎店在大营村十字街道南关店铺行业林立,店肆栉比。

当然其它的有铁匠炉、脚掌炉(钉马掌)、银匠炉、铜匠炉、木匠铺更是不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大营镇里有声望的生意就达到百余家,每逢庙会早已是人流如潮摩肩接踵了。

自清末以后,由于屡遭兵患、匪患、镗将杆子的抢劫袭扰,周边群众生活日益困难,能到大营街上赶集之人,他不是普通的村民佃户。能到大营赶集的是生意人,周边村上的地主,村上的保长,里长等。此后一二百年间,如果在乡下发生了纠纷,就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人家在大营赶过集,让人家来给咱评评理儿!后来在大营赶过集就能评里的俗语就从十里八乡传开了。


参考资料

Copyright © 2002-2030 上海创智合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上海市闵行区昆阳路1508号2幢2层 沪ICP备2024052536号-1 上海世纪高端助孕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